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,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。谷雨源自古人“雨生百谷”的说法,但因为有很多朋友对于谷雨并不是很了解,那么想要了解关于谷雨是一个什么节气,以及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吗,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不要错过哦!

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吗

一、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是什么意思

从字面上来说,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是指:过了清明节气之后,就不会再下雪;过了谷雨节气之后,就不会再降霜。

到了清明时节,气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,黄河流域一般不会再出现降雪的情况,也就出现了“清明断雪”的情况;而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将要结束,气温回升加快,大地也基本不会再发生霜冻,也就有了“谷雨断霜”的说法。

农事活动一般在清明时节便开始了,清明断雪的出现,是对农事最为利好的事情。在清明过后,谷雨的到来也是恰逢其时,这样的节气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。这句农谚用最通俗的道理将节气与农事很好地表达出来。

二、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指什么季节

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一般指的是春季。

清明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(公历4月5日前后),又被称为踏青节、三月节,它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,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我国自古传承的两大礼俗主题,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也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。

谷雨,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4月19日-21日交节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,气温回升加快,降水明显增加。由于降雨量充足而及时,空气中的湿度进一步加大,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。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,雨生百谷。

谷雨节气的自然规律

清明时节,在忙碌的劳动者看来,此时田间的伴奏就是布谷鸟的叫声。“时令过清明,朝朝布谷鸣。”此时布谷的声音,对于农人来说,是“催耕”的信号。还有北宋蔡襄的《稼村诗帖》“布谷声中雨满篱,催耕不独野人知。荷锄莫道春耘早,正是披蓑叱犊时”,这首诗就把布谷的催耕和农人的勤劳写得很亲切。

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春耕,两千多年前《荀子·王制篇》说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时,故五谷不绝。”朴素的劳动者,在春天的土壤上,利用自然的馈赠,用辛勤和智慧将希望的种子播下。

在大家很熟悉的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这首诗中有两句:“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牧童骑在牛背上指向杏花村的动作,可爱又有寓意。它让我们想到了清明时节耕牛的存在以及背后隐含的耕种的内涵。

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这首小歌谣里含着的“二十四节气”,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。只有了解自然界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规律,才能获得好收成,才能更好地接受大自然的馈赠。

谷雨节气也分三候

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,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,每年4月19日~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°时为谷雨。谷雨源自古人“雨生百谷”的说法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,“三月中,自雨水后,土膏脉动,今又雨其谷于水也……盖谷以此时播种,自下而上也”,谷得雨而生,由此得名。

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,气象专家表示,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,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,气温回升加快,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,同时也是播种移苗、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。

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:“一候萍始生;二候鸣鸠拂其羽;三候戴胜降于桑。”意思是谷雨后降雨量增多,浮萍开始生长,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,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。

为什么谷雨三候要提到戴胜呢?因为戴胜这种鸟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,属于人们最为常见的一种鸟类,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,可以说是常年可见。所以,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人要以戴胜作为谷雨三候的形象代言人了。

谷雨节气,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,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,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,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。受其影响,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。

谷雨时节,田中的秧苗初插、作物新种,最需要雨水的滋润,所以说“春雨贵如油”。这时气温偏高,阴雨频繁,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,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,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,对水稻栽插和玉米、棉花苗期生长有利。

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,需要采取灌溉措施,减轻干旱影响。西北高原山地,仍处于干季,降水量一般仅5—20毫米。

以上就是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吗相关内容,希望看完该篇文章,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!